六十而耳順之年~
十多歲的青少年(女),讀這些書,主要目的是為了考試,從沒想過孔子這些話的深層哲理。當時有一個想法:人老了,身體差了,脾氣也不得不好了。別人說什麼好聽、難聽的話也不會去在意了。所以,六十歲聽什麼話都不會動氣,耳朵就順了。後來長大,再來看這句話,突然發現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和內涵。古時候的人講究修身養性,一個人活到六十歲,人生已經快到盡頭,什麼都看淡了,也不與人計較,什麼野心都沒有了。用佛家的說法:「執著心」磨得差不多沒了。就呈現出「耳順」的狀態。
什么叫做“耳順”呢?中國古代有影響的經典解釋家把它注解為“聞其言而知其微旨”并無所違逆或“所聞皆通”。這一解釋似乎可概括為“聞而知之”,它與通過聽而獲得“聰明”和“智慧”的“聖”巧妙地相呼應。也許是這個“順”字與“耳”字聯系到一起讓人感到不順或費解,有人富有想象力地把“而耳順”推測為“而已順”,說到了六十歲達到了“順天命”之境。善于懷疑的胡適之博士提出了一個更新穎的解釋,說是到了六十歲能夠容忍“逆耳”之言,聽“逆言”而不覺得“逆耳”。這是一個合乎常識并且具有啟發性的解釋。